5 月 30 日是第七個 “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當天,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揭曉并頒發本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各個獎項,共有 7 個團隊和 282 名個人分別獲頒獎牌、獎章和獎狀。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王廣基教授領銜的中國藥科大學面向精準治療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及成藥轉化研究團隊獲 “ 全國創新爭先獎 ” 獎牌。
王廣基院士
據了解,“ 全國創新爭先獎 ” 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旨在表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社會服務等相關科技創新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團隊。
科研要落地,成果要為民
王廣基院士在國內建立了國際先進的臨床前藥代動力學技術平臺體系;開拓了中藥多成分藥代動力學研究理論方法,推動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從 “ 單成分 ” 到 “ 多成分 ”。率先在國際上提出 “ 靶細胞藥代動力學 ” 研究理論,實現藥代動力學從 “ 宏觀 ” 血漿到 “ 微觀 ” 細胞的突破。建立了細胞與基因治療藥物的藥代藥效研究及成藥性評價體系,實現藥代動力學研究從 “ 傳統化、中、生藥物 ” 到 “ 活細胞藥物 ” 的變革。
王廣基院士
1995 年 10 月,王廣基院士應祖國藥學事業需求,從新西蘭歸國,在中國藥科大學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藥代動力學博士點,并主編了教育部研究生教材《藥物代謝動力學》。他長期在藥代動力學領域深耕細作,始終聚焦生物醫藥領域前沿。
“ 我所從事的就是一項服務人民健康和國家大健康事業的基礎性研究工作,能為國家健康事業出點力,我很開心,也很滿足!”王廣基院士認為科研要落地,成果要為民,只有真正到新藥開發終端解決問題、在臨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療效,才是科研的最終真諦。
王廣基院士介紹,藥物代謝動力學是貫穿藥物發現、開發和臨床應用全過程的重要學科,應用非常廣泛。“ 比如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是決定化合物能否成藥的關鍵,建立高水平的臨床前藥代動力學技術平臺對于新藥創制研發是必不可少的。”
明確中藥在體內的代謝過程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中藥現代化的難點是‘藥效明確、藥效物質基礎不明確’,因此難以得到國際醫藥學術界的認同,嚴重制約了中藥走向國際醫藥市場。”王廣基院士表示,如何建立適用于中藥多成份、多靶點的一套研究技術體系,如何從分子水平科學闡述中藥 “ 整體觀 ” 作用機制是揭示中藥物質基礎,促進中藥現代化的關鍵。
“ 在過去,中藥的作用機制被稱為‘黑箱’。”王廣基院士告訴記者,針對這一問題,他們團隊構建了國際先進的中藥藥代動力學縱貫研究體系,可以揭示中藥多靶點、整體調節的作用,解決了中藥體內過程 “ 黑箱 ” 難題。“ 中藥講究君臣佐使,現在我們通過相應研究,能夠測定進入人體體內的中藥成分哪些是有效的,發揮直接作用,哪些是發揮輔助作用的。”
建立多項中藥復雜組分及其代謝產物分析的普適性關鍵技術,解決了中藥復雜組分體內測定難的問題。建立化學蛋白質組新技術,可解析中藥復雜組分的作用靶標并確證藥效機制,為深入解析中藥代謝 - 藥效關聯提供了具有普適性的技術方法。
中藥大多口服利用率低,大量中藥組分蓄積于腸道。王廣基院士團隊提出 “ 中藥 - 菌群 - 宿主共生代謝 ” 理論,揭示中藥組分可通過 “ 心腸軸 ”“ 腦腸軸 ” 發揮遠程調控作用。基于這個研究模式,他們從中藥中發掘了可以快速抗抑郁的新藥。
重視團隊作用,發揮年輕人的力量
“ 做科研一定不能閉門造車。切忌只埋頭苦干,一定要學會抬頭問路。”王廣基院士說,目前,多學科交叉發展在科研中越來越重要,而團隊合作則成為推動跨學科研究的關鍵。藥學本身就是一門融合了醫學、化學和生物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科學,從事藥學研究尤其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 我們團隊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度,有院士,長江、國家杰青等領軍人才,以老帶新,可以幫助年輕人在科研生涯早期確立好的研究方向,同時也為年輕人樹立科研的榜樣。”與此同時,王廣基院士團隊不僅注重團隊內部的交流合作,也鼓勵和支持與其他團隊進行跨學科的科研合作和交流,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學習平臺和發展機會。
藥學研究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要始終追求精益求精。王廣基院士經常教導學生的一句話就是 “ 成功來自于嚴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 這句話也是刻在了我們實驗室的墻上,希望我的團隊在做學問時能時刻銘記。”
來源:2023年5月30日 現代快報
通訊員:姜晨、周天健 記者:李楠 攝影:趙杰